為方便大家了解母乳餵哺及解決問題,我們整合了多方面的正確資訊,以下答案資料參考衞生署或已經由國際母乳顧問曾慧敏醫生、馮慧嫺醫生、黃雅慧女士審閱。
如有其他餵哺疑問,歡迎聯絡我們或尋求醫護人員協助。
懷孕期
懷孕期按摩乳房對媽媽產後上奶沒有幫助,反而可能因過渡刺激令媽媽感到乳房脹痛。產後盡早開始及正確餵哺才是最有效的上奶方法。
懷孕期按摩乳房對媽媽產後上奶沒有幫助,反而可能因過渡刺激令媽媽感到乳房脹痛。產後盡早開始及正確餵哺才是最有效的上奶方法。
媽媽的乳房大小由脂肪多少影響,乳房較小的媽媽並不代表產奶量會較少。
不需要,沒有其他方法比產後盡快及頻密餵哺更有效「上奶」。
寶寶吸吮時,應含吮乳暈而不是乳頭,乳頭形狀對餵哺沒有絕對的影響。
嬰兒出世後應讓寶寶盡早學習吸吮:
- 讓剛出世的寶寶進行肌膚接觸,讓他自然地找到乳房吸吮。
- 避免使用任何奶瓶或奶嘴(包括安撫奶嘴),以免寶寶產生乳頭混淆,擠出的乳汁可用杯或匙羹餵給嬰兒。
- 如果在餵哺上有困難,應盡早找合適的專業人士協助(例如健康院或醫院的母乳姑娘)
有媽媽會擔心懷孕期持續餵哺會刺激子宮收縮而令胎兒早產。但硏究顯示,懷孕期餵哺母乳與小產、早產(即少於37週)或嬰兒出生體重並沒有關係。
若曽經早產、今次懷孕有妊娠毒血症、異常出血或雙胞胎等,請向醫生查詢。
剖腹生產是的媽媽,在完全清醒和寶寶的情況良好下可立即開始餵哺。
媽媽可以採用任何舒適的姿勢,例如側臥式、欖球式。這些姿勢均有助減輕傷口痛楚。
如果媽媽是乙型肝炎帶病毒者,香港的醫護人員會在寶寶出生後給他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和乙型肝炎疫苗,預防寶寶受感染。所以媽媽可以餵哺母乳,毋須擔心病毒從乳汁傳給寶寶。
懷孕期間,媽媽的抗體透過胎盤輸送給胎兒。寶寶出生後,這些抗體於寶寶約6個月大便耗盡。
於寶寶的出生後的首兩、三年,他們的自我製造抗體能力低,容易受到感染。母乳所含的天然抗體、活免疫細胞、酵素等,正好減低感染疾病的風險。
母嬰同房是指醫院於媽媽分娩後,安排媽媽寶寶於同一病房,方便媽媽隨時餵哺及安撫寶寶,對媽媽建立奶量和寶寶建立安全感有很大的幫助。
- 母嬰同房能讓媽媽隨時看到寶寶的早期的肚餓信號,盡快回應寶寶的需要。這樣寶寶練習吸啜會較有耐性,可以增加寶寶學習親餵的效率,更可以減少媽媽乳頭受損的機會;
- 寶寶在媽媽身邊,媽媽可以學習觀察寶寶的各種信號,馬上回應寶寶的需要,減少哭鬧的情況。而寶寶可以很快能熟悉媽媽的聲音、味道等等,從而捉進母嬰建立聯繫;
- 媽媽可以與寶寶在一起,可以減低媽媽與寶寶的分離焦慮,媽媽可以更安心;
初生期
餵哺初期,媽媽可能會感到乳頭有少許不習慣或輕微痛楚,嬰兒吸吮正確下痛感應該會很快消失。如果痛楚持續甚至乳頭有破損情況,通常是嬰兒吸吮姿勢不正確所引致,嬰兒正確的吸吮媽媽是不應該覺得很痛的。
如果媽媽覺得餵哺時乳頭痛楚或乳頭有破損情況,應盡早尋求協助。
全親餵的寶寶在乳房進食足夠會…
- 寶寶的體重會逐漸增加;全母乳的嬰兒,首3個月每月最少增重0.5公斤
- 在親餵後表現滿足的樣子
- 吸吮時有吞嚥的動作(可留意耳下腮骨的位置)
- 足夠的大便和小便
嬰兒出生時胃部只有如波子般大小(約5至7毫升容量) ,正好配合初乳的分量,並不需要太多奶。
媽媽不要等到「上奶」才餵哺,盡早餵哺母乳可以令身體盡快「上奶」。如果寶寶的大、小便已經足夠便不需要補奶粉了。
了解更多︰
每個媽媽及寶寶都是獨特的,寶寶除了肚餓,亦會因為口渴、想親近媽媽、想睡等原因而「要求」親餵。因此,餵哺時間及次數都可能不一樣,觀察寶寶的狀況去決定何時開始餵哺及停止,不需要「限時」。
了解更多︰
- 親餵如何知道嬰兒是否食得足夠?
- 嬰兒肚餓的信號(衞生署)
初生階段,每次餵哺兩邊乳房能令乳房得到足夠的刺激,從而建立奶量。
奶量建立後,媽媽可以先餵一邊乳房至鬆軟,若寶寶仍未滿足便可餵另一邊乳房,寶寶進食一邊乳房後已經滿足便可以停止餵哺。
可以,媽媽頻密餵哺讓寶寶進食多點母乳,盡快排出膽紅素可以令黃疸加快消退。
部份母乳餵哺的寶寶黄疸會持續較久,稱為「母乳性黄疸」。「母乳性黄疸」對寶寶身體及腦部發展不會構成影響,並會於兩至三個月內自然消退。
如果寶寶太早用奶瓶餵哺,可能會拒絕吸吮媽媽乳房。媽媽可嘗試以下方法幫助寶寶重返乳房親餵:
- 在寶寶開始睡醒未太餓時,媽媽可脫掉寶寶上衣抱著寶寶,盡量多些肌膚接觸有效穩定寶寶情緒及刺激覓食反射。
- 讓寶寶伏在媽媽乳房讓他/她自行尋找乳頭。當寶寶含上乳房後,抱緊寶寶。
- 如寶寶表現得不耐煩的話,就不要勉強,稍後再試。
正確含乳,是寶寶含着整個乳頭和大部分乳暈,而你會見到他:
- 張大嘴巴,咀角位置沒有重疊
- 下唇向外翻
- 下巴緊貼乳房
- 外露的乳暈上部分比下部分多
- 吸吮時面頰會圓圓的鼓起來
- 有節奏地吸吮,中間有時會停頓
- 吃飽後寶寶會自行張嘴,放開乳房,並表現滿足
- 餵哺後,你會感到乳房比餵哺前鬆軟
吸吮後的乳頭:
- 含乳正確:乳頭會保持原狀,或呈圓柱狀
- 含乳不理想:乳頭被壓扁,應尋求專業指導
觀看影片︰
- Breastfeeding Attachment(Global Health Media)
持續餵哺、生病
嬰兒出牙時,或會因為牙肉發癢而在親餵時咬痛媽媽。媽媽可以馬上移出乳頭及用比平時稍為嚴肅一點的語氣,對寶寶說這是不對的。另外,媽媽亦可在嬰兒接近入睡時將乳頭移開,避免他不小心弄咬痛媽媽。
如果寶寶牙肉有紅腫情況,可以提供已經雪凍及清潔的「牙膠」或浸濕了清潔食水的紗巾給寶寶咬,先舒緩寶寶的牙肉不適再親餵,減低被咬的機會。
滿月後寶寶的排便次數或會減少,可能會多天沒有大便。如果寶寶沒有嘔吐或腹脹,每天有放屁而且排出的大便柔軟便屬正常。
寶寶突然頻密索食,濕片亦相應增加,情況可維持數天至一星期多。媽媽可按他的需求餵哺,奶量會相應增加來滿足他的需要。
寶寶於出生後3-4星期開始,進食的奶量會慢慢穩定。部份寶寶食量或進食次數會減少,媽媽或照顧者按寶寶需要餵哺就可以了。
經過首3–5星期奶量調節後,媽媽奶量進入穩定期。相比之前,就算奶量能滿足寶寶所需,乳房脹滿的感覺會漸不明顯。
一般傷風感冒、腸胃等疾病並不會透過母乳傳染,而且媽媽生病時母乳中的抗體能讓寶寶增强抗病能力,媽媽可以持續餵哺。媽媽注意衞生,有需要帶上口罩及徹底清潔雙手後才抱寶寶有效預防傳染。
媽媽亦不需擔心藥物會影響母乳質量,應盡快求診。
了解更多︰
大部份的藥物都不影響餵哺,一般常見疾病都有可以母乳餵哺的藥物。媽媽請向醫生/中醫診治時,告知他們妳正在餵哺母乳,以確保所服用的藥不影響寶寶。
如對西藥有疑問,媽媽可致電衞生署母乳餵哺熱線 3618 7450查詢。
母乳含大量的腸道益菌和抗體,寶寶肚瀉的時候更應該繼續餵哺母乳,加速寶寶痊癒。同時為寶寶補充足夠水份,避免脫水。
如果情況嚴重或有惡化,應盡快看醫生。
有些全母乳餵哺的寶寶,大便會呈糊狀、較稀或次數較頻密。顏色呈黃色、啡色。只要不是水樣便或泡沫狀就可以了。
如有疑問請向健康院或醫護人員查詢。
當乳房的部份乳汁未能有效地排出,以致一條或多條輸乳管被乳汁塞着時,便會發生「乳管阻塞」。媽媽或會感覺到乳房有粒狀物甚至硬塊,但不一定會感到痛楚。
乳管阻塞若能盡早處理,可避免發展至乳腺炎。如乳管阻塞的情況在二十四小時後仍未改善,或症狀愈趨嚴重,有類似感冒病徵如發燒、感到疲倦、硬塊非常疼痛、紅腫等,可能已是乳腺炎了。應盡快向醫護人員或母嬰健康院徵詢意見。其間,應繼續餵哺母乳,保持乳汁分泌和流通,避免塞奶情況惡化。
了解更多︰
如乳管阻塞的情況未有改善或症狀愈趨嚴重,有類似感冒病徵如發燒、感到疲倦、硬塊非常疼痛、紅腫等,可能已是乳腺炎了。應盡快向醫護人員或母嬰健康院徵詢意見。
乳腺炎其間媽媽可以持續餵哺,告知醫生你是母乳媽媽,很多藥物都可以安全餵哺。但令乳房內的奶排出才時令塞奶/乳腺炎情況改善的最佳方法。以下方法能幫助乳汁流通,避免/改善阻塞情況:
餵哺或泵奶前,用以下的方法來刺激噴奶反射,幫助乳汁流出:
- 肌膚接觸︰把寶寶伏在媽媽胸前,中間沒有衣物阻隔
- 輕柔按摩乳房,不要太大力避免增加腫脹
- 暖敷乳房(少於三分鐘);太久和太熱會增加腫脹
- 避免穿上太緊或有鐵線的胸圍,因會阻礙乳汁流出
紓緩媽媽脹奶引起的疼痛:
- 餵哺後如果仍然脹痛,可以冷敷乳房來幫助消腫。
- 亦可以將椰菜 (高麗菜)雪凍,把椰菜壓裂,敷在乳房上至葉子不再凍便棄掉。乳汁分泌過多的媽媽也可紓緩乳房脹痛的問題。
乳頭上的白點,可能是通往乳頭的輸乳管管口被奶堵塞所致。
若媽媽沒有感到疼痛,便毋須治療或處理。若媽媽感到疼痛,可嘗試於餵哺或擠奶前用棉花沾上煮食用油敷乳頭,軟化乳頭表面皮膚,清洗乾淨後給寶寶吸吮。若情況沒有改善,建議到母嬰健康院求診。
如果白點較大或數目多於一粒,而且持續疼痛,請向母嬰健康院求診。
- 餵哺、擠奶或接觸寶寶前,先清潔雙手
- 直接餵哺或接觸寶寶前,採取適當的預防措施,例如先佩戴外科口罩
- 保持所有你接觸到的物件表面清潔
- 若未能餵哺或暫停餵哺,亦應定時擠奶,避免乳管阻塞和乳腺炎
- 觸摸奶泵或奶樽等配件前要清潔雙手,在每次使用後清洗所有零件
上班、儲奶、擠奶
市面上有不同設計、操作模式的泵奶器,媽媽可以從以下各方面考慮︰
操作特性
- 經常及頻密使用︰可選擇濕電操作的奶泵
- 泵奶時間較短︰可選擇雙喇叭的奶泵
- 泵奶地方沒有電源或沒有固定泵奶地方︰可選擇電池操作的奶泵
尺碼適中的喇叭
- 喇叭會緊貼乳房
- 乳頭被吸進喇叭管道時,不會產生磨擦
- 沒有或只有很少部分的乳暈被拉進喇叭的管道
- 不會感到疼痛
- 乳房漸漸變得鬆軟
更多參考資料︰
- 全方位認識「泵奶器」(衞生署)
擠出的母乳可以使用膠或玻璃奶瓶、密封的儲奶袋,於室温或雪櫃儲存。
不同溫度的儲存時間都不一樣,可以參考以下︰
部份媽媽擔心上班期間泵奶量未能應付寶寶所需,會預先建立母乳儲備庫(將母乳儲存在冰格內,以供日後使用)。
需要建立母乳庫的媽媽可於親餵前或後擠出少量母乳,再將幾次擠出的母乳於同溫度下按需要混合儲存。例如,每次擠出20ml母乳儲存於雪櫃,將3次擠出及已經雪凍的奶(20mlx3次)混合放到同一容器內,再放到冰格儲存。
注意,切勿過量擠/泵奶,以免令乳房產奶量過多而容易引致塞奶情況出現。
如果媽媽上班後能安排時間泵奶,儲存寶寶幾餐份量以備不時之需已經足夠。不需要太多儲備以免不需要用到而浪費。
部份寶寶會因冰存後母乳的味道不同而拒絕進食冰奶,如果媽媽儲大太多冰奶但寶寶不進食就浪費了媽媽的心血了。
每間公司的環境都不一樣,如果沒有空置房間可供泵奶,媽媽可考慮於自己坐位用餵奶巾/披肩摭蓋泵奶。亦有媽媽會到公司附近的哺乳室泵奶。
解凍冰奶
於飲用前一晚,把冰奶從冰格移到冷藏格(普通格)慢慢溶解。如想加快解凍時間,可以將凍冰奶放在裝了水的器皿中,再放在冷藏格解凍;或者用水沖冰奶瓶。
加暖母乳
冷藏格(普通格)的冷凍奶可以直接飲用。如有需要,可把冷凍奶放進低於55℃溫水加暖。
了解更多︰
小貼士
- 冰奶離開冰格後,應於24小時內食用
- 已溶解的冰奶,不可再次放回冰格
- 已溶解及加暖的母乳,應於1小時內食用
- 切勿用微波爐加暖母乳,用微波爐加熱更有機會因熱力不均勻而灼傷寶寶
- 過份加熱母乳會破壞營養
冷凍後的母乳或會有分層現象,最上層是脂肪並呈淡黃色,這是正常的。餵哺前,把奶搖勻便可。
媽媽亦不需要理會脂肪層的多少,母乳成份會因應寶寶成長需要、天氣、環境等因素自行調節最合適的成份。
了解更多︰
一般媽媽泵奶只能泵到乳房產奶量的部份,所以用泵奶去評估媽媽產奶量或寶寶食奶量並不準確。
有媽媽會用泵奶去評估寶寶食奶量,但一般媽媽只能泵到乳房產奶量的部份,這個方法並不正確。
每個寶寶的食量都不一樣,媽媽可以先讓寶寶試奶瓶,測試寶寶大概需要的份量。
於預備存奶時,可以將母乳分成不同份量的小份(例如有些30-50ml一份、有些90-100ml),方便照顧者按寶寶的需要混合不同份量的母乳。
部份寶寶不太喜歡以奶瓶進食,甚至拒絕進食等待媽媽回來親餵。照顧者可以嘗試用小杯或匙羹餵寶寶,如寶寶進食份量仍然不多,但媽媽回家後會增加進食次數,寶寶增重正常,則不需要擔心。
飲食
母乳媽媽只須要每天額外攝入約500卡路里。
飲食要訣:
- 食物多樣化、均衡飲食
- 不需過量進食
- 注意補充水份,但不需刻意喝大量
- 如需補身,應在註冊中醫師指導下使用藥材
母乳媽媽以均衡飲食為大前題,除非寶寶對某些食物過敏,例如媽媽多次進食某一食物後,寶寶都有敏感反應。否則一般來說無須刻意戒口。
若懷疑寶寶有過敏反應,應盡快看醫生。
坊間對收奶食物有很多不同說法,但大多沒有科學或典籍證明。
有典籍支持的回奶食物有中藥「炒麥芽」,與平常食物中的「麥芽」、「麥精」完全無關。而且現代研究顯示,在大劑量(60g以上)使用下才有顯著效果。
如媽媽對食物是否影響奶量有疑問,可以先試吃少量,再因應身體反應決定會否再食。即使不小心吃了收奶食物亦不需太擔心,只要維持或增加餵哺或泵奶次數,奶量不會有太大影響。
需服用中藥或補身的母乳媽媽,請向註冊中醫師查詢。
每個媽媽的身體情況都不一樣,部份媽媽的身體未必適合補身,如欲以中藥材調理身體,請先向註冊中醫師問診,不宜自己進食藥材。
常見迷思
無論任何物料的奶瓶都會有非常少量的營養黏在奶瓶內,但餘下的營養仍然非常足夠。
由於賀爾蒙影響,部份媽媽會於月經首數天奶量下跌,情況是短暫的,一般媽媽多餵/泵幾次奶,奶量很快就會回復正常。
只需要用手指或紗巾輕輕按壓乳頭一會兒,溢奶情況便會停止。
需要儲奶預備上班的媽媽,可以使用乾淨的器皿收集溢出的母乳,再按指引儲存。
可以,這些都不會影響母乳質量。
可以,這些都不會影響母乳質量。
但部份寶寶對氣味較敏感,可能會因媽媽使用這些有香氣的產品後體味改變而拒絕親餵。
寶寶的增重及長大速度非常快,夜間餵哺無論在生理及心理方面都是有需要的。每個寶寶的需要、特性及喜好都不一樣,媽媽按自己寶寶需要去餵哺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