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oll Top

只餵母乳不是錯,「初生嬰需以奶粉輔助」?

作者 / Kelly、Sharon @ 自然育兒網絡

最近有外媒本地媒體報道,指「只」以母乳餵哺嬰孩,或會令嬰孩脫水或發展成黃疸病,這是我們常常聽到的錯誤觀念。

首先,黃疸是初生嬰兒常見的情況。我們必須要強調,母乳餵哺不會導致新生兒黃疸,衞生署的單張解釋得很清楚:

初生嬰兒無論是餵哺母乳或奶粉,都可能有新生嬰兒黃疸。如果只吃母乳的嬰兒能夠得到足夠的奶量,是有助減輕黃疸及避免脫水的情況。母乳餵哺的基本原則是讓嬰兒正確地吮吸及按嬰兒需要餵哺。如果吃母乳的嬰兒一天有六條或以上較濕的尿片換出,便表示嬰兒得到足夠的奶量。有些母乳餵哺的嬰兒可能持續有輕微的黃疸。只要嬰兒有理想的體重增長(一星期約增重125克),便無須停止餵哺母乳。

就算寶寶的黃疸程度稍高,需要照燈,應否繼續吃母乳?

母乳具有輕瀉作用,有助排出胎糞,只要寶寶吃得足夠,反而有助減退新生嬰兒黃疸。如果寶寶因有黃疸需要接受『照燈』治療,你應該繼續以全母乳餵哺,雖然部分吃母乳的寶寶可能會持續有輕微黃疸,但只要他吃奶和生長狀況良好,黃疸會漸漸減退,不會影響健康。

由此可見,新生嬰兒的生理性黃疸很常見,只要積極監察寶寶吃母乳的情況,無須因此而添補奶粉。

那麼,媽媽在產後怎知道寶寶吃得飽?要知道寶寶是否吃得夠,不一定要靠看到奶瓶裏有多少奶,而是觀察吃奶的情況:寶寶含吮的姿勢、媽媽乳房哺乳前後的感覺、看寶寶排泄份量、評估寶寶增重的速度等。由於涉及多個因素,請稍移玉步,看看衞生署關於「寶寶吃得夠嗎?」的詳細描述。

另一點我們也必須要強調,無論UNICEF 也好、醫學界也好,從來沒有反對在有問題的情況下以奶粉輔助餵母乳。一直以來,醫學界所反對的是沒有醫學需要的情況下補奶粉,因為已有大量研究證明,如非必要,無的放矢地補奶粉,會干擾母嬰建立哺乳關係,以及縮短哺乳時間。

單是在香港,2011年就有研究指出,在醫院有添補奶粉的話,在8週前就停止哺乳的風險會增加61%;另外,2015年一項研究發現,在住院期間添補的奶粉越多,提早停止哺乳的風險就越高。

文中又提到,美國預防醫學工作組 (USPSTF) 更新了餵哺建議,彷彿說該組織不再支持全母乳餵哺。然而,是次的「更新」並非修改,而是添加新的資訊。建議的內容,並無改變。說白一點,美國預防醫學工作組,仍然支持全母乳餵哺,兼且仍然支持推廣母乳餵哺。

最後,文中引用的研究,指「如遇到母親乳汁分泌不足,可使用配方奶粉餵哺初生嬰,待乳汁分泌足夠時才轉回母乳,這樣亦會增加長期母乳餵哺的成功率」。其中一位參與研究的醫生,披露自己是四間奶粉公司的受薪顧問;而且,研究結論和大量同類研究相反,研究的公信力真是頗令人質疑。

財務披露:Dr Cabana 曾為以下公司提供受薪的諮詢服務:雅培營養、美贊臣、雀巢、輝瑞消費品(編按:惠氏前母公司)。

standnews-quote

對母乳餵哺認識不深的人來說,「全」母乳餵哺,聽起來就好像是很偏執、激進、「有當然好、無未必差」的做法。然而,全母乳餵哺其實是人類幾萬年來的生理和行為的正常方式;添加奶粉餵哺,才是近百年的新做法。而且現代科學亦累積越來越多人工餵養風險的證據。

UNICEF「愛嬰醫院」指引的出現,就是為了撥亂反正,從寶寶呱呱墮地、媽媽哺乳的最初一刻(甚至之前)開始,以母嬰為中心,為他們提供最適當的哺乳環境,並重新考慮現代醫學一些無必要的程序和安排。這絕不等於醫護人員不支持餵哺奶粉的媽媽,而只是不再假設每位媽媽都要餵哺奶粉。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母乳餵哺正常化」在醫學範疇裡的體現。

說實話,我們看到文章標題「初生嬰需以奶粉輔助 美修母乳餵哺指引」,的確是大嚇一跳,但看過內文後,標題其實甚為誤導,亦明顯誤解了餵哺建議的內容;再加上收到憂心的媽媽查詢,所以希望透過本文,為大家釋疑。


Leave a Reply